近日,我校海峡联合研究院基因组中心王凯教授课题组再次在植物学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The Plant Journal 》(IS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统计:植物科学领域212种期刊排名14)在线发表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Centromeric DNA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model grass Brachypodium distachyon provides insigh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genus)。
着丝粒为真核生物必不可少的功能元件,但其通常为富含重复的DNA序列组成,难以定位、克隆和测序组装,关于其功能建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因此被称为基因组研究的黑洞和最后阵地。该文基于全基因组水平分析,揭示了禾本科新的模式材料二穗短柄草着丝粒DNA组成,发现了其不同染色体着丝粒序列组成存在着巨大差异,相较数百kb的重复序列组成,其5号染色体着丝粒含有仅40kb的串联重复,呈现了“年轻”的进化阶段。同时,发现了不同种间着丝粒转座子序列有着不同组成。因此,该研究结果揭示了二穗短柄草着丝粒结构同时,也为其种间分类及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图 着丝粒研究揭示的该物种演化信息

图 二穗短柄草5号染色体着丝粒结构
本文以海峡联合研究院基因组中心王凯教授为通讯作者,2015级硕士生李胤嘉,左胜,2016级硕士生张治梁为共同第一作者,福建农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及通讯单位,主要研究工作由我校人员独立完成。本文也是王凯教授课题组继2015年、2016年在该植物学经典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后的第三篇重要研究成果,进一步说明福建农林大学近年来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在青年学者成长及本校研究生培养上发挥的积极推动作用,彰显人才强校战略的积极成效。